前几天在鱼龙混杂的文学城看了条新闻,题目很吸引人:"众多网友高危性行为后患不知名性病 一未知病毒"。瞧瞧,这病毒进化速度快得吧,日新月异不足以形容,我辈果然任重而道远,不怕失业。在仔细看了看内容以后,发现这条新闻实在是金玉其外,内容古怪,实在扯淡。小时候语文课里面学,新闻这种体裁要及时,重要,准确。现在我们应该已经慢慢习惯了,八卦刺激是新闻的主要动力;扭曲夸大是新闻的主要手段。新闻只能当新闻看,尤其是文学城上的新闻,一认真就可笑了。但是看了这么矫情的新闻,本着利国利民利子孙的的思想,还是忍不住要嗤它一声。
文中说,记者在交流中得知,他们自患病起反复检测HIV抗体,都呈阴性,很多人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甚至香港等地的医疗机构做过多次检测,不仅排除了HIV感染的可能性,还排除了甲肝、乙肝、肿瘤、结核病等病症的可能性。
如果是检查性病,北京,上海,广州,香港,纽约,伦敦,索马里正经实验室检查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。ELISA。去高档的地方,并不代表技术上有什么提高。
多次检测是有必要的,一个是因为检测结果,因着血样尿样或者唾液样,的确有千分之五到之一的错误率;二是因为使用通常方法,刚被感染的三个月内无法检测出来。可显然文中的多次检测不仅仅指得出于以上两种考虑的多次检测,更指得是不同项目的检查。
那为什么检查甲肝、乙肝、肿瘤、结核病?
肺结核可以理解,毕竟HIV最普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肺结核。要是说查丙肝还勉强可以理解,毕竟丙肝在性病患者间也相对来讲比较普遍,但是乙肝和性病症状差别很大,而且高危人群是静脉注射吸毒人群,而不是有多个性伙伴的人群。舍本逐末地查甲肝和乙肝这么边角的做什么?肿瘤也差?查了多少?根据文中讲述的症状,根本看不出是哪个器官的问题,那要做多少biopsy?浪费多少时间和金钱。性病和肿瘤都能联系起来的时候,那就是相当晚期的了。但凡稍微靠谱一点的,至少要提及例行性病检查的结果,比如淋病,梅毒,HPV,LGV等等。再次查查淋巴系统。跳过中间这种种不说(还是不做?),直接拿些肿瘤和肝炎来唬人的,咋不干脆说甚至排除了是宫外孕的可能呢。希望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技俩,而不是医务人员的失误。
这些人固执地认为,他们感染了一种“未知的病毒”,他们的症状很相似:在急性期,会同时出现腹泻、感冒、皮疹等症状;急性期后,一些症状消失,一些症状却会反复出现,还有一些症状会长期存在。
未知的病毒这说法不知道是别人吓自己还是自己吓自己。病毒进化速度确实很快,即使是一种新病毒,至少能大致归类。strain,group,type。species, genus, family..病毒,细菌,还是寄生虫,相信北京CDC一定能给个说法。
一个让他们惊恐不已的事实是,他们的CD4检测值普遍较低。
CD4检测值较低,多低是较低?几千?几bai?反正又不是学术论文又不是政府报告,有力度的四字成语从大的开始用 - 惊恐不已这个扰乱试听的词让我哑口无言,猛然惊醒后不得不声泪俱下地控诉这记者的居心叵测。
在“真相群”的空间里,网友汇总了他们患病后的共同症状:(1)持续发低烧(37摄氏度左右),多个淋巴疼痛肿大;(2)舌苔白厚,舌尖红点,有白色念珠感染;(3)腹泻,肠鸣,大便较稀;(4)鼻塞严重,上呼吸道感染;(5)牙床肿痛,牙龈发炎;(6)皮肤压痕特别明显且不容易消退,皮下出现血点,皮疹,严重者出现紫癜;(7)出现牙龈出血,持续腹泻,食欲下降,盗汗严重;(8)肌肉关节疼,关节响非常明显;(9)全身肌肉跳动。两个人检查出结核病。
我也来新闻,搞不好是LGV或者HTLV。
祝大家健康。